平台建设 | 推进“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打造医学人文成果转化高地

  11月25日,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联合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大医学人文论坛在南校园怀士堂举行。成立该联合研究院是中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学校对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领域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更是推进“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努力践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

 

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大医学人文论坛现场

 

  广东省医学会会长、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国家督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翟海魂,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校党委书记朱孔军,校长、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院长高松,副校长谢湜,校党委副书记张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兰平,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徐安龙,校长助理林天歆,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兄弟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谢湜副校长主持。

 

校党委书记朱孔军致辞

 

  朱孔军书记首先致辞,对各位领导、来宾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中山大学刚刚度过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这是学校奋进新百年新征程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山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大力量。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在医学人文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希望研究院能够勇立潮头,早日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医学人文研究高地,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综合型人才,为医学实践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医学会会长姚志彬致辞

 

  姚志彬会长向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医学人文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以人工智能信息化和医学结合为引领的新一轮医学革命正在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率先成立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在推动中国医学人文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山大学历经百年发展,在人文学科与医科都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的学科门类,这为学校医学人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对研究院的建设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来开展深入研究;二是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医学生中推广和普及医学人文教育,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三是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致辞

 

  李宜航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揭牌是一件具有重要标识意义的大事,是中大勇于探索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协同创新,推动教育创新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的实际举措。他简要介绍了省社科联与中山大学持续拓展深化务实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表示,省社科联正奋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向心力、更具赋能能力的一流社科联,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把中大所需与省社科联所能高效对接起来,竭诚为中大人文社科事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助推学校重点科研平台发挥独特优势,持续创新创造,探索凝炼社科研究与实践紧密有效结合、“新文科”与“新医科”有机融合的“中大模式”,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全省乃至全国的社科学术创新高地,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翟海魂教授致辞

 

  翟海魂教授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委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注重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医疗领域的共识。百年中大不仅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探索者,也是新时代医学人文的先行者。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山大学对国家医学人文关怀提升工作的积极响应。他希望在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并在全国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发挥示范作用。

 

联合研究院揭牌(从左往右依次为谢湜副校长、翟海魂教授、朱孔军书记、姚志彬会长、高松校长、李宜航书记、张琪副书记、林天歆校长助理)

 

朱孔军书记为高松校长颁发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院长聘书

 

高松校长颁发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副院长聘书(从左往右依次为:余成普教授、张伟教授、高松校长、杨钦泰教授、程瑜教授)


  会上,谢湜副校长宣读了联合研究院成立文件。朱孔军书记、高松校长、姚志彬会长、李宜航书记、翟海魂主任、谢湜副校长、张琪副书记、林天歆校长助理共同为联合研究院揭牌。朱孔军书记为高松校长颁发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院长聘书。高松校长为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伟教授,副院长余成普教授、杨钦泰教授、程瑜教授颁发聘书。

 

高松校长作专题报告

 

  高松校长在会上作专题报告。他指出,推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研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中“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医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成立联合研究院也是推动医学人文学科交叉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

  2024年,中山大学在文理医工农艺相关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和教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思路整合不同学科的科研力量,以联合研究院形式组建新型跨学科研究平台,旨在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导向,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以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交叉学科研究为路径,以夯实交叉学科理论研究、创新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为目标,产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质量研究实践成果,探索学科交叉研究的“中大模式”,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联合研究院的发展目标,高松校长指出,医学人文研究应当坚持“四个面向”,要在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基础上推动“新文科”和“新医科”建设。未来研究院将围绕沟通医学和人文,兼顾传统和未来,服务医院和政府三个方面来开展具体研究。报告最后,高松校长表示,联合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开展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起点。面向新的百年,中山大学将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在培育拔尖人才、推进科教协同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徐安龙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玥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景军教授作报告

 

  在随后召开的首届中大医学人文论坛上,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徐安龙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医学人文学院王玥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分别从中西医互鉴的人文精神构造、医疗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医学人文学科的建制化发展、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临终关怀研究项目的经验与反思等方面介绍了医学人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的报告引发了在场人员的共鸣,也充分展现了学者们在融会科技人文、关照人类未来方面的探索与思考。